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礼,唯有文化仍在熠熠生辉。非遗文化是中华历史的载体,更是民族工匠精神的体现。卜页,这道以黄豆为原料的非遗美食,不仅仅承载着品尝者的思乡之情和饮食习惯,更蕴含着制作者的传承精神和妙手匠心。8月13日,南通大学“阜”有青春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阜宁豆制品之乡—硕集,探访属于硕集卜页的豆韵绵长。
小镇木灶,豆韵浆香
一大早,姜大姐就早早地准备好了特色早餐。木制的大圆桌上,刚刚出炉的豆浆袅袅升起水雾,小屋里顿时弥漫起一阵醇厚的豆香。滑嫩的豆腐淋上自家做的辣椒酱,辣味伴随着绵密的口感在舌尖迸发,而蒲包香干则与之不同,因在特制的酱汁中浸煮过,尝起来甘香劲道又鲜咸爽口,令人回味无穷。薄明如纸的卜页卷上一两根现炸的油条,是其他地方再也尝不到的美味。
在闲聊中,姜大姐为我们介绍了硕集卜页的悠久历史。相传1300多年前,秦王李世民在一次战场负伤后,避之阜宁硕集马朵寺疗养,寺中主持以“硕集卜页”相供,李世民吃后赞不绝口,登基后便将硕集卜页钦点为皇室贡品。清乾隆皇帝在品尝硕集卜页后,亦大为赞叹。赐名硕集卜页为“千层百玉板”,列为皇室贡品。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硕集是豆制品之乡,而姜大姐卜页更是行业中的翘楚。“硕集姜大姐卜页”的创业缘起可以追溯到姜乃梅家族的传统手艺传承。清末,姜乃梅的祖先姜茂田创建了“天香馆”豆腐坊,之后历经曾祖父姜希程、祖父姜一康、父亲姜维富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姜氏卜页”不断发展壮大。姜乃梅作为乡镇干部的一员,在临近退休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第五代传人的她在2011年创办了阜宁县姜大姐大豆专业合作社。2018 年底,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儿子鲍春辞去上海的工作,作为第六代传承人接管家族企业,大力改进机器设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智能化,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姜氏卜页”是每一代姜氏族人的心血和传承,更是硕集乡亲们的骄傲与希望。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姜乃梅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带动大豆种植3000亩,解决乡村80多人就业。乡村振兴的征途上,“硕集姜大姐卜页”坚守初心,勇于担当,携手乡亲,将硕集卜页的名号打出去,成为了硕集对外的一大名片。
一千多年的风雨兼程,六代人的坚守传承,不大的荣誉墙上展现了“硕集姜大姐卜页”从无到有,从乡村走向全国。2013年,“硕集姜大姐卜页”被评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升级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获得“省级巾帼示范合作组织”称号;2019年第六代传人鲍春在此基础上创办软玉添香食品有限公司;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进入全国合作社500强。直至今日,“姜大姐卜页”的企业力量已然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引擎,未来也将继续用传承的智慧与担当,奏响乡村振兴的华章。
古韵古方,妙手匠心
作为“阜宁三珍”之一,硕集卜页凭借其醇香独特的原汁原味和古色古香的制作方法享誉苏北,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大姐卜页经过“选豆、浸泡、磨浆、滤渣、煮浆、点卤、浇脑、压榨、剥离、整理”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生产线坚持人工和机器兼用,在面向生产现代化的同时保有人工制作的独特风味
“我们生产食品的,就是要做让百姓吃着好吃、吃着放心的绿色食物。”姜大姐如是说。面对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对卜页的赞不绝口,姜大姐爽朗一笑,大方分享了自家的独门秘方:在原料选择上,选用本地优质黄豆作为原料,颗颗饱满圆润;熬制豆汁时,卜页制作采用古法煮浆,在1.2米口径的大铁锅里,由人工柴火慢煮,不可煮沸,不可粘锅,同时柴火选用建筑废柴,为环境保护、废物循环利用贡献一份力量;加工过程中,姜大姐卜页用盐卤代替石膏进行点制,由经验老道的师傅掌勺,在豆脑和浆水刚出现分层离析的时候停止点卤。由此制作而成的硕集姜大姐卜页,色泽金黄,柔嫩细腻,薄明如纸,久煮不碎,在不失韧劲的同时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乡味难忘,寰宇共飨
风味其实在心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寻味寻的其实是心灵与文化的共鸣,灵魂与乡土的碰撞。“那些在外学习或者工作的老乡,就喜欢吃我们家的卜页,都说这是家乡的味道”姜大姐欣喜地向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展示,“每天都有很多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这是上海的,这是浙江的,最远的这一笔是内蒙的。”卜页飘香,乡味难忘,这不仅是在外游子们味蕾上的情感需求,更是硕集面向全国的硬核名片。
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需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南通大学所有阜宁籍学子受阜宁这片土地哺育成长,我们盼望着,这颗扎根于硕集的卜页之树,终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绽放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期待着,硕集卜页会走出阜宁,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人民共飨独具苏北风味的非遗盛宴。
未来,南通大学“阜”有青春社会实践团队将持续和硕集卜页建立联系,以青年之梦推动家乡发展,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通讯员 李苏鹏 王楠 范可欣 陈婧雨 夏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