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三小人工智能教育这样开启

学前 2019-12-29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教育部《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原河北省雄县第二小学)在各方支持下,也开展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课程探索。面对现实,朝着理想,中间问题重重,但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空间1.0]

人工智能教育的空间落地

2018年6月,在一家科技公司的援助下,学校“AI+梦想空间实验室”落地。在梦想空间实验室,主要包括编程、无人机和3D打印等内容的展示与学习。学校根据空间的功能诉求,配备了基本的机器人搭建材料、3D打印机、无人机模型等教学材料。这样的空间和课程配备,基本实现了学生社团的运行。

此阶段,学校实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空间落地。从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空间也在不断生长,增加了学生的操作空间、交流空间、展示空间,有了学生的学习作品呈现,也有了教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自我理解与表达。

但是,如何从空间走向课程实践,让更多儿童受益,成为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和任务。


[理想VS现实]

非常理想与非常现实的碰撞

从空间到课程,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其艰难程度比之前空间从0到1的突破更甚,可以说是课程从0到1的突破。

学校有60个班级,而负责编程的教师只有1名,3D打印教师和航模教师各1名;学校一个班级有六七十人,而专业教室基本容纳30人左右;相关社团拟招募90名学生,结果来了1000名学生报名……

对比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与学校的现状,非常理想与非常现实成为了真实写照。在非常理想与非常现实之间,在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校区课程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学校寻求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课程1.0]

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设计落地

北京校区的课程架构是三层六类,三层包括基础层、拓展层和开放层。北京校区的三层是按照任务的综合程度划分的。但基于雄安校区的现状,学校在这一架构下进行了再次定位:基础层——必须要做的事;拓展层——应该做的事;开放层——创造性做的事。

在每一层课程下,都有孩子们不同的发展进阶。基础层(常规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和经历人工智能课程的机会;拓展层(社团),让人工智能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开放层(科技节和比赛),让人工智能成为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学校希望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初步了解、体验、学习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机会。为此,在充分分析自我发展条件与愿景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与优势资源,实现人工智能课程的落地。

首先,针对学校规模大、学生兴趣高、师资少的现状,学校决定在三四年级开设常态课,让每一位进入学校的学生在6年内有机会体验、学习相关课程。这样,经历一学年的学习,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学习3D打印和无电脑编程。经历两学年的学习,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编程、3D打印和航模3门课程。

其次,针对大班额,学校试行一个班同上两门课的方法。这样,每门课程能够容纳30人左右,2门课程正好能够容纳一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每门课程稳定课程内容,各10节典型课例,这样有利于普及相关课程,也有利于缓解教师备课的压力,集中优势解决主要矛盾。

再次,在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编程方面,课程内容是有进阶的。从无电脑编程到图形化电脑编程,学生从具体可视化到图形可视化,不断增进对编程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学生的编程思维,为未来的代码编程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和认知基础。

此外,社团与各级赛事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同时开放,并体现不同进阶。三、四年级的社团发展,主要以发展学生的兴趣为主,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五、六年级的社团,以发展学生的特长为主,实现人工智能的自主探秘与创造。同时,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学校尝试开展学生自主社团——学生发起,学生管理,学生运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空间、技术和材料支持。这样的尝试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又发展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努力追求“有温度的科技课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校发现部分学生纪律差,遇到事情容易胆怯,不会解决,比赛的得失心太重,学习的味道比较淡。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学校从北京总校课程理念中提倡的学生应具备的五项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出发,设计出了具体的过程性评价规则。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评价力求实现常规课堂、社团活动、外出比赛的一致,实现立体化评价,发挥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建设“有温度的科技课程”。

 

回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落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突破现实桎梏的过程。虽然学校的课程1.0规划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还远没有匹配学生发展与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未来的雄安,人工智能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对未来的雄安公民,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前面的路似乎荆棘丛生,但是三小人信心满满,因为教育是一点一点生长的,未来都是奋斗出来的。


Copyright © 2012-2020 中国教育信息港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