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课堂教学与学科生活”调研联查活动纪

中小学 2019-12-29

 5月17日,由保定市教研所主办,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承办的“课堂教学与学科生活”调研联查活动启动,活动围绕“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未来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尊重人发展的需求,构建开放融合的课程新样态,重组再造灵巧精准课堂新未来。增加学科融合育人的高度、宽度、长度、深度,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研讨。中国教科院博士副研究员康建朝、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士、学木委员、山东省高青双语学校校长巴兆成、保定市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刘锦芳、保定市教科所初中主任徐永胜以及来自北京、天津、保定市各区、县教师代表500余人光临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对初中部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观摩指导。

王淑英校长致欢迎辞,带领嘉宾回顾了保师附校的百年文化传承,分享了未来教育集团的发展战略,思考了新时代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高屋建瓴,深谋远虑!

美好教育新时代,保师附校通过项目创新未来,开展未来集团战略,用开放、融合、精准课堂迎来开放、融合、精准教育,实现真实情境中的跨学科学习,立德树人,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学科育人。

未来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未来人——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社会公民、世界领军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个预言家,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教育,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共同发展的明天!

                                                                                                                                                    ——王淑英校长

国家课程全学科育人——开放融合、灵巧精准

语文课

掀起你的盖头来——初三文言文复习课

距离中考仅有一月有余,吴红芳老师针对中考文言文复习,为初三学生上了一节“附校版2019年语文中考试卷文言文部分试题命制”课。吴老师带领学生分组合作,以《张养浩传》为例,分别从命题方式、文意理解、人物形象、词性辨析等方面分析了命题规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首《山坡羊•中考壮行》的吟诵中,课程结束。

放飞想象,创编科幻故事

董红红老师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引子,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创编科幻故事》,基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探险与科幻”的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项目——创编科幻故事。本项目共有六个板块:情境激趣、观影随感,课内精读、单元整合,群文拓展、开放融合,解码技巧、梳理思路,多彩创编、展示互评,美化成集、反思评估。课前,孩子们看科幻电影、读科幻小说,形成对科幻作品的初步认识。本课以文本为依托,涉及项目主题中的解码技巧,多彩创编,以生活、科学、想象为线索,并把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纸上科技馆”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展示科幻故事构思。全新的学习经验,促进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培养了公民意识。

保定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王旭光老师评课:吴红芳老师和董红红老师的两节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两节课都体现了对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了人文情怀的熏陶。吴老师的课内容扎实,把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考文言文试题进行归类学习,还让学生反弹琵琶自主命题,这是时间和空间的延展;董红红老师的课用电影《流浪地球》导入,接着引领学生对精彩科幻作品片段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归纳写法,最后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科幻故事创作思路。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

保定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冯志红老师评课:吴老师和董老师的课很好的落实了王校长提出的“聚焦核心素养,全学科育人向未来”的教学宗旨,是个性化教学和高科技的完美结合。教育有时是模糊的,尤其是语文教学,但这两节课体现了“精准”和“靶向”,同时体现了深度学习,迁移性学习、延展性学习。

中国教育科学院博士副研究员康建朝主任评课:习主席提出新时代新技术和教育的融入。吴老师带九年级学生展示的这节课非常精彩,在不断对标中又关注了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破除了唯智力教育的分数,破除了唯分数代表孩子的发展的瓶颈。董老师在课上提到科幻故事除了是一种文学,其实也对技术的发展有引领作用,鼓励孩子成为下一个凡尔纳,这是对孩子们进行责任担当的教育。两节课采用pad进行教学突破了时空,实现了资源的快速共享,体现了文化基础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同时实现了王校长提出的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从知识向育人转变。

 

兄弟学校同仁评课:吴老师的课将考试试题的内容、命题的题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然于胸、释然于怀,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培养,是对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董老师的课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由课内文章的阅读具体形成学生感性的语言的材料,然后产生质的飞跃,让学生进行创作。

 

数学课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测距离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臧艳尊老师的《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研讨课,利用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使学生在大信息量、高效率的前提下“自由”结合成一个个的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教学既视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数学知识点娓娓道来,给学生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让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同时渗透转化和建模思想,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整节课教师搭台,学生唱戏。一个个实际问题在学生们激烈的交流中不断被解决,数学核心素养也潜移默化的在学生们头脑中生根发芽。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八年级数学组甄静老师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为载体,力图聚焦数学核心素养,贯彻学科育人。本节课共有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提出问题”:通过“如何还原实验室破碎的平行四边形玻璃片”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二板块“探究问题”:研究方法的获得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是在于学生的自主发现。首先学生思考以前几何图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关系,归纳研究一个图形判定定理的方法,类比迁移运用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探究中;然后,学生自主从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大胆地提出了很多猜想;部分猜想通过逻辑推理形成了平行四边形新的判定定理,部分猜想通过举反例被验证为假命题,最终水到渠成,自然生成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第三板块“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课前实际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通过多种方法还原实验室破碎的平行四边形玻璃片,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应用能力。

本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积累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渗透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以达到数学学科育人的目的。

保定市教研员杨老师评课:教学为了什么而教?其中一个方面是为了健全的人格而教,臧老师的课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臧老师的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分工明确,展示时有条不紊,落落大方。这绝非一日之功,说明臧老师在平时的课上就很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甄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以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类比发现了研究几何判定定理的一般方法,积累了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

保定市十三中张艳飞老师评课:数学课堂应该是数学研究的课堂,臧老师的流程科学,问题设置精准有梯度。甄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最终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闭合链条,所谓不破不立,不破不全。

物理课

深海利剑,国之重器——潜水艇

八年级齐菊老师以《沉与浮》一节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潜水艇的工作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潜艇的浮沉原理,而且,涵养了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首先通过潜水艇的潜入视频引入课题,同学们兴趣浓厚;然后分小组讨论设计潜水艇,所用器材及作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制作潜水艇,并实现首次下潜、上浮;小组发言员展示小组设计,并改进设计。

透镜成像,巧思妙解

九年级物理李巧老师真正贯彻落实物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希望能够在综合复习阶段也可以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整堂课精心设计,致力于让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真实思考变式,在课堂中进行高效的开放融合学习,做到了项目情境开放、探究任务开放、思维过程开放,成果形式开放,使学生可以真正“思的准——思的深——思的巧”,真正做到全学科育人。

课堂沿着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拓展这条线进行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设计:透镜实验,激发兴趣;问题驱动,讨论质疑;联系生活,应用举例;自主变式,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分享收获,爱国教育。

保定市教研员温主任评课:李巧老师的课做到了让学生在想中学,在学中思,通过数形结合,一题多变,跳出了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菊老师的课:语言准确,亲和力强,小组分工明确,真正的让学生去探究,符合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潜艇到核潜艇贯穿了德育的教育,符合教育的本质。

望都教研员评课:李巧老师的课通过精心的习题设计,用图像表格使学生记忆更加形象,以题得法,突破了传统复习课的设计。齐菊老师的课让学生去探究去展示,在动手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出现问题也是一种财富。

化学课

废液探究与处理,环保从实验开始

九年级化学组宋莉老师的课堂以实验室废液的简单处理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深化学生对硫酸盐的重要性质等化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课堂沿着废液中溶质的猜想、实验验证猜想、如何处理废液进行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设计,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第一环,发现并构建问题:理化生实验操作废液如何处理?基于真实情境,激趣入题;第二环,基于观察和所学化学知识猜测废液成分,自主梳理方法;第三环,建模预测:利用已学物质的性质,小组讨论完善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法,得出实验方案;第四环,使用恰当的实验技能,系统的观察,正确的记录:实验是检验猜想的唯一标准;第五环,多角度评价:明确废液成分之后,如何处理废液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

九年级化学组高天娜老师的《废液成分的探究与处理》复习课,是基于项目化学习“初中化学实验及探究专题”设计的一节课。本课分为三个版块:

课前:我是“环保调查师”。学生们通过实地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搜集汇总了保定市及周边地区工厂废水的排放情况、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然后小组合作,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化学实验室中的资源,对工厂废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探究。

课中:我是“环保治理师”。分组展示环保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工厂废液的必要性,利用已经学过的酸碱盐等知识,分组探讨处理工厂废液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献言献策,从产物是否无毒无害、试剂是否经济便宜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集思广益,形成处理方案。

课后:我是“环保宣传员”。同学们将环保调查结果、废液处理方案形成报告,提交给市环保部门。另外,同学们还设计环保宣传海报,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整个课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参加、课堂效率高。同学们通过亲身参与,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提高了搜集资料、分类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等。

保定市教科所薛主任评课:高天娜老师的课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科学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学。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性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利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的问题能力。宋莉老师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在动手实验的过程,探索化学原理,出现异常现象后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地理课

探究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七年级李璐瑶老师结合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基于七年级下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融合了七年级上册《世界聚落》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本课项目化学习。

课程共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探究,探究一:游学传统民居,请学生们在pad上自主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总结不同气候环境下传统民居的不同特点。探究二:我是小小建筑师,小组分工合作,根据分配的小组任务在不同的环境下搭建适应气候的民居,并分组展示,小组互评。探究三:畅想未来房屋。自选作业,从未来教室、未来教学楼、雄安新区新民居三个主题中自选一个,课下完成。

课程从生活中常见的房屋为主题切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游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先对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有感性的认识,通过一步步的总结提炼,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搭建房屋。搭建房屋从选材,设计,房屋的屋顶、窗户、墙体等特点,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现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搭建房屋让地理实践力在课堂上落地生根,让学科育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小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的分工配合,都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友善交流的品质,使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本堂课上开花结果。

生物课

信息的传递,脑力大比拼

张虹艺老师授课内容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本就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张老师将这堂课设计成脑力大比拼的模式,让学生从竞争中学到知识。比赛分小组,最后得分最高的组获胜。

本节课共六个环节:快闪记词,激趣入题;我问你答,预学反馈;一看“神经元”,观察辨识,突破难点;再看神经元,线上线下,加深认知;我做神经元,自选材料,加深理解;我画神经元,观看视频,动手绘画,深刻记忆。

第二位上生物示范课的老师是李伟老师。他针对中考有关人体的相关试题错误率较高,知识记忆难度较大的问题设计此课。尝试从新的角度——以组织细胞的需求为中心,具体分析相关物质进出人体组织细胞的过程,让学生把相互孤立的系统联系起来,从细胞需求角度深入理解系统之间协调配合,进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深层次理解。通过一道中考试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出题人的角度出发,利用所理解的知识内容命制一道中考试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复习质量。

清苑区大魏庄中学连伟老师:张虹艺老师的《信息的传递》一课突破了常规,采用类似《最强大脑》的综艺节目方式,以项目教学的手段开展,效果非常好,感到受益匪浅:

一是实现了教师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把课堂的中心交给学生,教师负责整体节奏把控和引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是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设计神经元结构,让学生在玩中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并通过模型等方式表达呈现;另一方面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引导、激发学生,提升学习质量。

三是多媒体与课堂教学融合程度高。无论是学生通过pad与教师互动,还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评价过程,都很熟练,切合融入,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莲池区三中分校张伟老师:李伟老师的复习课整体设计简洁、严谨,三方面值得借鉴学习:

一是切入视角新奇。以组织细胞为中心切入人体相关知识的复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是学生自主命题。通过中考试题分析,引导学生研究试题,研究课程标准,模仿中考试题,分组编制模拟试题,深入理解知识。

三是学生参与面广。整堂课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参与回答问题,而在教师引导下全体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深入。

道德与法制课

览园艺之美享文明之光

——模拟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北京世园会是我国主场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意义、外交意义十分重大。

李瑞娥老师抓住本次新闻材料,带领同学们模拟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从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外文化的交流、工匠精神等方面,向同学们全景展示世园会的亮点。同时,面对中考目标:1、强调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未来,坚持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2、渗透生命价值、责任、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民族精神、国际意识、民族情怀等核心素养。

本项目共有两个板块(模拟世园会的新闻发布会、联系中考进行探究),在本课学习之前,孩子们课下收集整理了关于北京世园会的资料,并通过链接中考目标,形成了自己对世园会的初步认识。本课以具体的情境为依托,涉及项目主题中的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用思维导图展示生活与中考的联系,以“小小命题者”形式进行中考探究,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王慧广老师的课是贯彻习总书记在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课重要讲话精神的一节探索课,是思想政治课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一节研究课,也是落实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一节实践课。

课前:安排同学们参观保定市宪法主题公园,进行概念引入,然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制作海报、设计宣传口号;

课中:“学习强国”app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讲话,体会法治中国进程。基于KWL(批判性思维训练工具),自主质疑,全员互动;基于问题进行“我是法律代言人”的展示活动。思维碰撞,质疑问题,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渐渐增强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

课后:继续进行项目化学习,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法律历史十大法律事件。

保定市教科所主任、史政教研员徐老师评课:对我们未来的道法课提出了希望:未来的道法课应遵循思、政、课的理念。思指思想性,新时代的思政课,应注重指导思想,价值观取向,思维品质的构建。政指讲政治树正气。课是思想政治的载体,上好思政课必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以深度研修促深度学习。以评价标准引领课程改革。上好思政课要让思政课有故事,有思想,有情怀,有渴望,有内涵,有方向。要让学生有收获,有担当。

      莲池区教研员章老师评课: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项目教学的特点。本节课是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的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达到了从个体到合作,从接受到探究再到提升的目的。

清苑区教研员徐老师评课:笑看春笋拔节,静听陌上开花。学生的学习是自然发生,真实发生的。驱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特点很强,创新思维驱动课堂成为整节课的亮点。

二中分校佟老师评课:这是一堂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课,一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一堂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新理念课。这堂课教法用的新,理念站位高,主题定得好,任务制的精,问题设得妙。

体育课

运动损伤与预防

运动损伤这一名词在体育课中非常常见,在课下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的七成以上的同学都有过运动损伤的经历,但对运动损伤如何预防和处理所知甚少。

刘冰心老师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一节体育室内课,运用pad、多媒体手段,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具体情境开始本科的学习。

本项目共有六大环节:展示互评、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开放融合、全人发展、反思评估。课前,学生们通过课下搜集的运动损伤的相关资料、pad推送的问卷;课中,交流碰撞形成了自己对运动损伤的初步了解。以范例示范为依托,以贴近生活为线索进行了有机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运动损伤的相关处理方式。学生了解了运动损伤的类别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快速处理的技巧,同时,老师进行了体育精神的渗透。

各地老师评课: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损伤事故的发生,要与学校教育,生活管理互相配合积极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1.课程新颖。利用网络上的图片文字,视频信息来传递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气氛,同时达到教学目的。

2.因材施教。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pad的形式,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力及其自身素质,选泽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学生不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分层教学。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过因材施教,消除治理歧视,容易被学生接受,体育分层教学内含竞争机制,接受挑战,实现跨越,形成多项互动教学模式。

音乐课

让世界充满爱

八年级音乐王斌老师上了一节《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学唱课,在突破掌握小切分的演唱方法,教会学生准确流畅的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体会真情的可贵。

本课教学分为七个环节:《爱的奉献》,深情导入;视频播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初听歌曲,感受情绪;复听歌曲,突破难点;三听歌曲,体会情感;跟琴哼唱,学习切分节奏;完整演唱,拓展延伸;快闪设计,精彩展示。

各地教师代表评课:

1.保师附校的音乐课堂满满的正能量,整个课程以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情感导线贯穿始终。前面课以歌唱教学为主,后面的小组创新展示让我们眼前一亮,使我的音乐课设计上有了很多的灵感。

2.课堂环节设计非常巧妙,流畅,师生互动高潮迭起。是一节很丰富的音乐课。王老师的即兴伴奏技能非常棒,能够看出附校的老师和同学个人音乐素养非常高。

3.小建议:音乐课堂中的歌曲学唱部分应该多设计一些学唱生成的教学,真正的让学生从学唱到唱好。

美术课

花卉装饰画

七年级美术许胜男老师上了一节《花卉装饰画》设计应用课,以项目主题问题驱动式,借助pad教学系统开展“学、研、创”的线上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感受身边花卉的美丽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最后通过绘画抒发美。

本课教学分为六个环节:观察分析花卉,欣赏美;讲解花卉特征,感受美;分析装饰手法,走进美;花卉装饰设计,创作美;创作作品应用,展示美;延伸美好向往,畅想美。

兄弟学校老师语课:

1.美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艺术和生活为切入点,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提高了人的审美情趣。

2.融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站位、走更远。保师附校深入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研究,创新“全人达素养课堂”,培育优秀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创新课堂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品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在领航人王淑英校长亲自指导下,保师附校初中部“聚焦核心素养,全学科育人”教育教学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领导、专家和同仁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

这次活动,全体初中部教师团结协作,动静结合,小初联动,全方位展示了保师附校“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精神和风骨,完美上交了一份“聚焦核心素养,全学科育人“的附校方案!

今后,保师附校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定内涵发展之路,深入研究,启发思考,汇集智慧,拓宽视野,深耕实践,实现优秀创新人才素养培育,促进教师知性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开放融合无边界,

灵巧精准向未来!

附校人定昂首奋进,追梦扬帆,再创佳绩!

Copyright © 2012-2020 中国教育信息港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QQ: 邮箱地址: